首页 » 新闻 » 会议论坛 » 正文

小心国际会议掺假

发布日期:2011-06-22  来源:环球时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任炽越

    笔者曾在网上看到一外国留学生讲,他原来靠勤工俭学补贴生活,后有人拉他去参加国际研讨会,按讲不讲话和讲话长短付酬,一年下来,收入不菲。对他的这种经历,开始我还有所怀疑,但后据媒体披露,仅国内某市一年就举行近八百个国际会议,日均达两个多,海外参会人员近六万,全国这么多城市,要开多少会,要有多少洋人参加呢?怪不得这位留学生“弃工从会”,紧跟“会”流。

    近年来,我国的国际合作不断深化,各类国际会议不断增加,不仅推动了对外交往与合作,也为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有一些国际会议,层次髙、议题集中、效果明显,已成了国际会议的品牌,为国际社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凸显了中国在推进世界事务中的地位和形象。

    对外交流,国际合作,通过请进来的办法,与世界各领域专家互相交流、共同探讨,这是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的大好事。不过好事做过了头也麻烦。由于一些人盲目崇外、互相攀比,不少组织和个人在国际会议上犯了急功近利的毛病。一些国内城市,出于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虚荣心,积极邀请国内外专家,以召开国际会议规划城市发展为名,吸引媒体进行报道,从而为提升城市形象造势;一些企业或高校研究机构为了提升知名度,或是要增强学术成果在国内学界的影响力,也重金邀请国外学者进行学术探讨。结果,你开我也开,你大(规模)我更大,你多(经费)我更多,你髙(层次)我更髙,你长(时间)我更长。

    这些为开会而开会、排场很大、主题雷同的国际会议,广泛存在追求形式、虚而不实等现象。由于外事的特殊性,国际会议的召开不列入一般会议的管理范围,结果会议越开越长,人数逐年增加,层次不断提高,预算节节拔高,客观上为原已久治不退的“会海”制造了新的“增长点”。另外,国际会议自然会邀请外宾参加,外事无小事,招待贵宾一点也不能马虎,于是接待档次越来越高、规格越来越豪华,与会中外嘉宾共同享受,无意中滋长了“铺张”奢侈之风。

    据说,现在社会上已经有了专门替外国专家做中介来中国参加会议的会议公司,在他们的运作下,前一批外国专家刚走,后一批外国专家又在启程赶往中国的路上。再加上一些会议举办方崇拜洋专家的心态很重,非要邀请某些国际知名学者来压阵,不惜支付高额的车马费和讲座费。然而,这些金字招牌的国际专家未必真的懂中国,也未必真的有诚意与中国专家学者交流,使得一些国际会议的议题空而无物,与会者夸夸而谈,不知所云,离题万里,无针对性可言,虚无学风堂而皇之在一些论坛流行,务实变成了务虚,毁坏了严谨的治学作风。

    举办国际会议是促进我们事业发展的良好形式,只是这几年被异化,掺入大量水分,容量在不断增大,质量却在下降。中国这几年在积极推进学术打假,在落实层面上,也要关注那些变了味的国际会议,挤走其中的水分,维护它的质量,还国际会议原来的面貌,让它发挥应有的效果。▲(作者是上海学者。)

 
扫描展团网微信二维码,关注展会、会议节庆、展销会、会展服务,关注"展团网"微信公众号即可 展团网
 
 
网站首页 | 行业分站 | 城市分站 | 参展意向登记 | 展会宝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桂ICP备11003182号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91450100697643558Q